首页 > 创投 > 内容页

博物馆社会讲解怎么讲?不妨从一条“杭城项链”说起

2023-08-27 08:23:18 来源:腾讯网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余雯雯 马黎 实习生 王一菲


(资料图片)

暑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虽然预约容易了一些,但国内各大博物馆依旧热闹得很。

根据携程7月底的统计,今年暑期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232%,而之前杭州就出过一个数据:上半年市属博物馆参观人次近500万,接近前3年的平均全年参观总量。

“文博热”直接导致热门博物馆出现预约难、排长队等现象,也带来一个新问题:人工讲解供不应求,社会讲解纷纷“出道”。

杭州市民张先生夫妇暑假带两个小孩去三星堆,官方讲解约不到,就在APP上买了40元/人的讲解,到了才发现,只能讲一个综合展厅,如果想去另一个,还得追加40元/人,“掏了320元,听他讲得漏洞百出,还不如我自己做功课。”

参观博物馆,观众对于讲解的需求并不一样,一方面,博物馆提供讲解员、志愿者,还有多媒体讲解手段;另一方面,社会上的研学机构、达人、网红也进入博物馆,提供相关讲解服务。有的专业级讲解,满足了观众多重需求,但也有人错误百出,引来吐槽频频。

上个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出通知: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

8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又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各大博物馆对讲解工作要“开正门”“堵偏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加大社会讲解规范和引导力度,探索申请备案、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机制,对社会讲解开出“白名单”、“黑名单”。

浙江有400多家博物馆,曾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博物馆,在文博场所管理中也进行过多次创新;接下去,之江文化中心启用在即,各地博物馆为迎接亚运,也将陆续上新一批“顶流”大展,如何缓解讲解员的“供需矛盾”,如何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我们的讨论,从刚参加完杭州博物馆社会人士讲解培训计划的“帽子老师”的一天开始。

珍珠项链

午后1点多,吴山脚下杭州博物馆南馆门口,人流的密度在慢慢增加,朝着检票口挪动。

“忆江南”石墙下,头戴黑色鸭舌帽、一身蓝衣黑裤的高远,拿着名单清点人数,给同学发耳机,做自我介绍。

他的胸前贴了一张自己的卡通头像,下面有手写的“帽子老师”四个字。脖子上挂着话筒,一张博物馆发的讲解证,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红外线笔,这是高远进入杭博做社会讲解的全副装备。

这一天,他要带15位孩子参观3个小时,走一条“寻杭之路”。

帽子老师正在讲解参观注意事项

进门前,高远把观众分成两列,从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的都有,每人一副耳机,一张专门为讲解设计的“寻杭之旅”答题卡。

开场白:杭州,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散落着很多历史文化,就像一颗颗珍珠,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做一条关于杭州的无形项链。

1点半,队伍顺利进入展厅,高远直奔第一颗珍珠——浙江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

“大家先看下展柜里有什么?”

“有牙齿。”

“有动物牙齿,还有熊猫牙齿!”

“有一颗人的牙齿。”

“对啦!这颗人类的牙齿,可是咱们杭州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的证据,距今已经5万年了,因为发现在建德,所以被称为建德人牙齿!”

接下来的跨湖桥遗址、良渚文化,高远也都是以提问开始。比如良渚,他就问大家,亚运会吉祥物中,哪个是来自良渚的。

这种提问和回答,在后续的讲解环节中大量被使用,几乎每个提问,都有人抢着回答。有的孩子,从进门开始就拿出小本本做笔记。

讲到范仲淹在杭州做市长时,遭遇饥荒,高远问:“如果你是市长,有什么妙招?”

马上读二年级的赵菡鼓足勇气说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反复两次都没有说得太清楚,高远请大家不要笑,给她时间,有想法就说出来。

“我们讲解要面对不同的观众,如果是孩子的话,比起大段背诵式的输出,最合适的是引领式的,用提问来引发好奇心。”

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

分饰数角

穿过战国时期、秦汉六朝,越往里走,展厅里越拥挤,每个展柜前,都挤满人,很是考验讲解的控场和应变能力。

这个时候,耳机有了优势,高远告诉孩子们,集中站到一个最佳观看位,实在看不清楚,他会打开平板电脑里的细节图,或是用红外线笔来指示。

比如,在秦始皇缆船石和西湖雏形的展柜前,他用第一人称代入秦始皇,用豪迈的口吻介绍如何游历杭州、渡江去绍兴。

这时,后方传来其他讲解员扩音器的声音,他利落地做了一个收尾,喊大家转场到隔壁,看看铜镜上精美的神人车马图案。

用平板电脑展示

高远的讲解,很多时候是带着“戏”的,比如,讲述“钱王射潮”,他就一人分饰多角色,让钱王和大臣们“对话”,万剑起飞的时候,他自己还做了射箭的动作。最后,他出其不意地问大家,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没想到,大部分孩子都选了“半真半假”,高远乐呵呵地笑了:“对!这是一个传说。”

讲解之外,高远还要时不时地提醒大家守纪律,有些孩子不自觉就会趴在展柜玻璃上,他提醒:“不太安全,也容易留下指纹,其他人就不容易看清楚了。”

粉丝追了好几场

逛到宋朝的时候,已经过去一个半小时了,高远找了一个角落,偷偷喊大家蹲一蹲,继续讲:白居易最爱给杭州作诗打广告;白堤背后是什么故事;苏堤、三潭印月又是怎么来的……

没有报人物出生年月,也没有特别多的背景,就是一些直白又有趣的话,洋洋洒洒说了很多。没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走动的,高远觉得差不多了,原地解散,给大家10分钟自由活动时间。

我刚想和高远聊几句,冲上来一位30多岁的刘女士:“帽子老师,我就是冲着你的讲解来的!之前德寿宫、良渚的我都听了,讲得真好啊。”刘女士说,去博物馆,最愁的就是讲解,听志愿者又经常凑不好时间,而且水平也不统一,“现在优质讲解太少了,如果能约到好的老师,每场跟着我都愿意。”

说话间,又凑上来一位男士,他带着儿子,还在读幼儿园,“没指望他听懂多少,我自己倒是好好补了一堂课,确实收获很大。”

听到夸奖,高远居然有点“社恐”了:“我刚开始也不行,人家听着听着就跑了。到现在讲了100多场,就练出来的。”高远说,他就职的是一个研学机构,但面向全社会,这个暑假“真得是忙到飞起,每隔一天就要讲一场,7月份参加了杭博的社会讲解培训后,就更规范了。”

一曲送别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带着大家去了杭博的新展厅,这里前两天才开放,但高远似乎了如指掌,“这个新展厅,放入了去年《行在山水间》的不少精华内容,我当时就花了很大的力气讲解,所以都很熟。”

高远说,自己还在不断地消化吸收讲解内容,为了这个下午场,他上午就特地赶来,听了有着12年讲解资历的志愿者李和平老师的讲解,又讨教了很多内容,“她叫我一定要讲讲画卷中的钱塘门,这样才能知道,为什么明代画家画的是宋代的西湖。”

讲着讲着,我发现,队伍的最后跟上了好几个“蹭听”的游客。

快要结尾的时候,高远讲了李叔同,他起了个调,哼出一句“长亭外、古道边”。大家轻轻地跟上了,高远赶紧握紧拳头,轻喊了一声“收”。

在回味《送别》中,我们穿过雨巷,出了展厅,每个人都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一串杭城项链。

堵不行,需要疏

“我觉得博物馆,就需要的因人施讲,志愿讲解、专家讲解、社会讲解都是可以互补的。”和“帽子老师”高远送完观众之后,有着12年讲解资历的志愿者李和平老师背着包走出杭博,她没有着急离开,和记者聊了起来。

和以前相比,现在逛博物馆的人群,从文博爱好者,逐渐转变为普通游客,但有些展览还没转变思路,没有想到观众的专业知识储备相对欠缺,他们需要大量的“补白”去提升观赏感受。

“博物馆讲解,真的需要你脑袋里有一本书,里面的画面和故事,要环环相扣的,一旦你讲着讲着发现观众眼神懵了,就知道要赶紧换内容了。”经验丰富的李和平说,自己原来是学理科的,来博物馆当志愿者,就从头开始学,“讲解词拿到你手里是死的,得你自己去丰富知识,把讲解内容串好,否则你就是背书,人家不要听的。”

李和平在志愿讲解中

对于这点,高远很认同。他说自己最早是负责海外艺术游学的。疫情期间回到杭州,就开始尝试做博物馆教育。针对杭州通史,前期准备工作就有两三个月,和团队成员不停地跑展厅、查资料,最后的教案写了6万多字,还专门请教了很多专业老师把关。例如在去年的《行在山水间》的临展课程开发,李老师就给了很多建议,并且在针对杭州历史拓展方面,还推荐了不少专业的书,“像《杭州的考古》、《杭州城址变迁史话》,看完之后受益匪浅。”

李和平说:“我在展厅里,遇到过很多社会讲解人员,连保俶塔都没说对;也和很多导游接触过,他们确实很能说,但他们为了吸引顾客,讲的野史相对比较多,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这就容易误导观众。”

“这和大禹治水一个道理,治讲解乱象,光靠堵是不行的,还需要疏。博物馆不仅要培养更多的讲解人员,更要对社会讲解人员进行审核,招牌要自己守好。”

审核+培训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一些博物馆都已经开始尝试进行管理,包括讲解活动申请、讲解内容审核等等。而浙江前两年就陆续做过一些尝试。

比如杭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院都在去年9月底推出了社会人士入馆讲解的相关管理办法,这两年火爆的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也在上个月提出,外来人士如需进馆开展讲解活动,必须事先申请审核。

当然,通过审核仅仅是第一步。

今年5月,杭州博物馆又发布了“社会人士讲解培训的邀请函”,邀请30名热爱历史文化的朋友,一起来讲述杭州故事。报名的三点要求,很有针对性:热爱杭州的历史文化并乐于向更多的人分享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具有一年以上从事教育、旅游或研学工作等经历;品行良好,身体健康。

目前,第一期培训班刚结业,高远就是30名学员之一。

杭博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这个培训班,主要考虑到当下研学和旅游市场比较火,但在一定程度上,和博物馆之间没有形成比较良好的双向互动,“我们希望博物馆能为这些机构提供可靠的支持,同时也要求这些社会讲解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讲解经验,今后能成为杭州博物馆讲解队伍中的一支社会力量。”

杭州博物馆小志愿者

当然,也有其他博物馆工作者提出担忧,这么短的时间,能否培养出好的讲解员,“我们培养一位出色的讲解员要3-5年时间,一般新进人员吃透讲解内容也需要几个月时间,希望在社会讲解力量培训上,有博物馆能给大家做出样本。”

馆长+策展人+专家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敦煌展还没结束时,每周二下午5点-6点半,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筹)副主任魏祝挺都会准时来“上班”,客串讲解,导致很多人以为他是国丝的讲解员。而每一次讲,他几乎都被里三层外三层“埋”在人群里,经常讲到最后一站——等比复原的285窟内都有点缺氧了。

而记者两次去国丝馆采访时,都遇到了馆长季晓芬在给观众讲解,观众中还有早上4点就起床,特意从上海坐高铁来杭州赶这一场的女士。

杭州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除了在社会人士讲解上加大了管理力量之外,也推出了不同层面的讲解服务增量。

从去年开始,杭州博物馆除了宣教部门,馆长、策展团队、藏品研究、陈列部门都加入到了讲解的队伍中来,以一月为周期进行排班,基本上可以保证每天有多场人工讲解,观众到每个展厅门口都可以了解到近期的讲解时间和讲解员情况。

丝博社会讲解现场

而国丝馆办敦煌展期间,馆长和兄弟馆的策展明星团队都上阵了,比如省博的专家黎毓馨、魏祝挺等。他们讲解的时候,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次左右,需要提前扫码去报名抢,实际上,每一场追听导览的人数,都在60人左右,但这相比整体需求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

而针对展览的讲解需求,国丝也在7月公开招募志愿者,10名中文讲解,10名英文讲解员,在招募要求中,特别提出“对敦煌文化感兴趣、且有一定了解或研究者优先”。

“其实很多观众来博物馆,如果没有讲解,还是走马观花的多。”马上就要迎来之江新馆的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日常都会在展厅值班,观察到了不少现象。

在他看来,和很多观众在国外博物馆,比如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感受艺术熏陶不同,很多国内的博物馆,其实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相关的主题内容,有一定的门槛,获取相应知识点,是很需要通过各种导览和讲解手段来实现的。因此,之江馆中,他们将上线20多位讲解员,同时也会和社会机构合作,开发有针对性的研学课程,“我们有信心,光是讲解服务这块内容,肯定能提供比现在更好的服务,让观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