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并不是判例法国家,但为统一法律适用,提升司法公信力,类案检索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面对充满争议的疑难案件时,权威、可靠的类案判决将成为律师的”决胜法宝”;在遇到陌生法律问题时,广泛阅读类案也是行之有效的自我修炼方式,
现如今,懂得如何检索类案已经成为法科生与法律从业者的必备素养,但究竟如何才能省时省力地检索案例,拒绝无用功?本文总结了如下六个步骤。
一、提炼关键要点
(资料图片)
提炼关键词之于类案检索,就好比为建高楼而打地基,应循序渐进,决不能怠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法律适用加强类案检索的指导意见(试行)》(下文简称《意见》)第一条明确,所谓类案,即是“与待决案件在基本事实、争议焦点、法律适用问题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生效裁判。
因此,为了高效检索类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手中的待决案件或法律问题的基本事实是什么,争议焦点有哪些,以及可能适用哪些法律条文。
如果您已经很明确上面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可以很轻松地从基本事实或争议焦点中提炼出关键词以供检索,又或是根据法律条文来查询相关判决。如果案情较为复杂、争议点繁乱,一时不好厘清,您可以先尝试凭感觉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句段,观察相关文章、问答中所使用的措辞,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关键词,并根据检索结果不断修正和优化检索目标。
在提炼要点时,要注意同一概念术语可能拥有不同表达,二者均可以作为检索的关键词,以增加检索的案件数量,例如“超龄人员”、“超龄劳动者”与“退休返聘人员”等。
如果一个概念的射程过于广泛,可能就会导致检索范围过大,搜寻合适的案件就好比大海捞针,此时,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关键词或选择该过大概念的下位概念,来限缩范围,例如将“劳动争议纠纷”替换为“加班工资争议”等。
二、善用检索工具
时下,市面上有许多互联网法律工具供用户选择,其数据库规模不一、权威性有别,使用的便捷程度及收费标准也各有不同,笔者建议可以挑选1~2个以便捷和海量为优势的数据库作为主要检索工具,再选择1个以权威性见长的数据库作为复核工具。
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先利用便捷型工具检索得相关案例并快速浏览裁判文书最核心的部分——裁判分析过程,即“本院认为”后的段落,判断案件是否为您所需。第二,再利用权威型工具找到判决书原文,进行复制和归纳等操作。
之所以推荐两种工具并用,是因为便捷型工具虽然快捷,但大多为私主体所运营,为避免名誉权纠纷,往往隐去当事人身份信息与案件地点信息,这样就难以判断案件的真实性,所以还需要在权威型工具上核对确认。
三、遵循合理顺序
类案之间也存在约束力的差异,因此,最高效的做法是遵循以下顺序进行检索:
1、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 2、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及裁判生效的案件;
2、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参考性案例及裁判生效的案件; 4、上一级人民法院及本院裁判生效的案件。
《意见》还特别规定,已经在前一顺位中检索到类案的,可以不再进行检索。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情况、法律法规处在变迁之中,所以时间也会对裁判文书的约束力产生影响,因此除指导性案例以外,应优先检索近三年的案例或者案件。
遵循合理的顺序,配合检索工具的智能筛选功能进行检索,能够大大减少无用功。
四、谨慎复核结果
上文第三部分已经提到,在使用便捷型工具检索得的案件,都需要在裁判文书网等权威平台上“验明真身”,确保案件的真实性,以保证其在作实务或学术用途时充分可靠。
此外,还应注意的细节问题是,要关注检索得的类案裁决是否为最终裁决,如果不是,是被支持还是被推翻,这些都将对类案的约束性产生影响。
五、制作检索表格
如果您只需要一两个类案,那么进行到上一步,您已经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您希望进行较为深度的研究,例如掌握某时段、某地区法院针对某个法律问题的裁判倾向和基本立场,那么制作一份检索结果报告就至关重要。
如果您一开始就准备深度研究案例,那么制作报告的步骤也应该贯穿始终,在利用不同关键词检索并初步浏览时,就可以着手记录案件信息与裁判要点。比起文档,我更推荐利用表格记录,因为表格可以帮助您明确需要记录哪些要点,而且格式统一、一目了然,更便于在案件之间进行比较。
表格中应涵盖案件名称、案号、审理法院以及裁判时间等案件基本信息和裁判要旨或判决摘要,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裁判依据、案由等项目。
填写表格的顺序与检索的思路一致,应将指导性案例、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等约束力强的类案的放在表格前面,反之则置于后面,以保证整体思路清晰。
六、总结类案判决
在完成类案检索与记录工作后,应该分析比对裁判情况,得出具体、确定的检索结论。
对类案裁判回顾、分析与总结,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但却是整个案件检索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一步,相信整个过程经历下来,您会对待决的法律问题形成较为充分的认识,对本地区近来的裁判倾向也能有整体的把握。
本文为笔者办案经验总结而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