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记者日前从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获悉,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一期项目的基本建成,复合材料新产品研发、制作和测试推进顺利,预计到2035年,碳谷绿湾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科技创新基地、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应用转化基地、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示范基地。
碳谷绿湾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是先进制造业高度集聚的地区,同时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期,具备巨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终端应用需求。未来,研发制造大飞机等将需要采用更多复合材料,市场潜力巨大。碳谷绿湾有必要、有条件、有责任做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工作,打造技术、产业和应用生态高地,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重要增长极。
材料的突破,要落实在企业的研发上。记者在采访库贝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时了解到,北京冬奥会在应用碳纤维制作火炬“飞扬”外壳时,曾经遇到外壳不耐热的难题。记者了解到,碳纤维就好比一层布料,需要“骨架”支撑才能更好塑形,但是一般树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只能经受2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而火炬燃烧口则必须经受住8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在碳谷绿湾的牵线下,解决难题的机遇来到了库贝化学面前。记者了解到,库贝化学是一家创业公司,他们花费5年时间研发出的第三代聚硅氮烷树脂,最高能经受住1200摄氏度的高温,而氢气燃烧温度一般为800摄氏度,完全能胜任火炬外壳材料的要求。“传统的耐高温材料一般是无机的,没有附着力无法形成涂层,聚硅氮烷树脂是有机和无机的复合材料,既能保证耐高温,又有良好的附着力。”库贝化学总经理刘章友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方案是普通树脂和碳纤维合成材料外加上聚硅氮烷树脂涂层,由于热传导等问题只能推倒重来,最后确定由聚硅氮烷树脂直接与碳纤维合成新材料的方案。
无独有偶,碳谷绿湾在组织企业开展交流会、研讨会之际,发现上海久宙的高端吸附剂一直出口海外,部分产品的性能甚至已超越进口产品,而碳谷绿湾内一些的企业还在使用成本高昂的进口吸附剂或者通过外地采购。经过碳谷绿湾牵线搭桥、安排企业的相互走访,一条新的产业链开始显现。久宙总经理洪瑞仁告诉记者,从上海群力化工有限公司开始,目前已和碳谷绿湾内的近二十家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
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杨青表示,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已处于蓄势待发阶段,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将发挥碳纤维创新研发产业成果孵化转化聚集地的作用,开展联合、联动的创新研发。目前已与东华大学、上海石化等组成创新研发联合体。
碳谷绿湾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速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将碳谷绿湾打造成为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地。(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