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投 > 内容页

观察:一印虽微可见天地 三河奔流尽显情怀——八旬张灯的“玩”印人生

2023-04-25 17:10:44 来源:山西市场网

晚春时节,如约见到张灯先生。朴素的着装,平和的语调,谈起篆刻时的双目放光,介绍作品不时流露出孩子般的童趣,无不体现对刻印的热爱和执着。

张灯先生说,他退休后不打牌、不跳广场舞,唯一的爱好就是刻印,也是毕生的追求。目前,他篆刻的各种材质的印达到3000多枚。


【资料图】

张灯(本名张爱国),字瓮山,号包天斋主,1944年出生,山西太原人,196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曾供职于教育部门、政协系统。其诗文书印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等国家级专业媒体。主要著作有《瓮山诗草》《瓮山文存》《包天斋印话》《抗战印史》等,已正式出版《毛泽东印传》(山西人民出版社)《兰亭序封泥印谱》《道德经砖刻印谱》(西泠印社出版社),系山西省书协原篆刻委员会委员,现为黄河印社名誉社长。

三条河孕育胸襟

张灯先生说,他心中有三条河:潇河—汾河—黄河。潇河是汾河的支流,汾河是黄河的支流。这三条河,就像他血管里哗哗流淌的血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常令他魂牵梦绕。

潇河。张灯出生于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洛阳村,在该村村南,潇河注入汾河。在他的记忆中,潇河就是家乡,就是童年,就是母亲的乳汁。潇河是伴随张灯童年成长的母亲河。

张灯先生的有两枚自用印,一枚“家在潇河入汾处” ,一枚“河东洛阳张灯字瓮山”,每有感触自书诗词,就钤盖此印。说起家乡,老人讲了一个趣事,一次偶然间,他在报纸上读到丹菲写的潇河记忆,就主动联系了这位潇河南岸的王吴村老乡,与之共话桑梓,并欣然为丹菲刻了名章,边款上款署“河南王吴老乡正之”,下款落“河北洛阳张灯刻石”,成为故土情怀的一段佳话,也深刻体现了潇河融入其血脉的家园情怀。

汾河。走出家乡,张灯在太原求学,工作,娶妻生子,喝着汾河的水,慢慢变老。现在张灯先生的居所就在汾河西岸,能看到汾河的身影,能闻到汾河的气息。

张灯先生有一枚“汾河老人”自用印,老人饶有兴趣地讲了与这枚印章的一段趣闻。那是他的一次个展,也是山西省办的第一个篆刻个展,有家报纸以张灯老人称呼进行了报道,他的同事看到报道后,马上给报社去电话,说张灯还没退休,怎么就成老人了。报社回复说,他自己不是有印“汾河老人”嘛。70岁后,张灯索性刻了一枚“七零后生”自用印,不当老人做后生。并赋诗一首《七十自儆》:“人生七十古来稀,天命难违不自知。倒海翻江虽有梦,舞刀弄墨正当时。”

汾河,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者,伴随张灯从青春少年到古稀之年,见证和包容了他的青涩成熟和喜怒哀乐。张灯先生把这些太多太多的印记,凝集到一方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的印中,印款曰:“生于河东,长于河西;久居河东,又迁河西,可见此言不虚。”

黄河。“千雷翻滚冲天去,万马奔腾卷地来。水雾狂喷霓彩现,洪流直撞禹门开。”这是张灯参拜壶口瀑布后急就的诗章。他对第一次到壶口瀑布时的感受记忆犹新。“还未到河边,便听到吼声,闻到水气,受到震动,受到感染。下到河谷,与瀑布零距离接触时,更受震撼。那气势、那力量、那猛劲,一泻千里,百折不挠,这就是黄河的魂呀。

经历了黄河的百转千回,那浩浩汤汤,那宽广雄浑,那博大幽沉,那一泻千里,黄河的魂魄、黄河的精气神已满满地灌注进张灯的心灵之中。

2003年,他成立印社,取名黄河印社。2013年,在黄河印社成立十周年之际,他策划组织了“黄河颂——黄河印社建社十周年社员作品展”,25米的印屏长卷由社员们创作的99方“黄河”主题印组成,涉及汉印、古玺、圆朱、鸟虫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黄河颂印屏长卷气势恢宏,宛如黄河一泻千里,直奔大海。

三条河,三种境界。三条河,完成了张灯的精神蜕变和灵魂升华。

封泥印“独步江湖”

张灯先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治印道路上的几十年来,不断摸索、不断融入、不断创新。他不拘泥于刻印的材质,用他的话说:“能下刻刀的万物皆可治印”。多年来,他除了传统的石印、砖印等外,尝试过、朽木、石膏、胶泥,南瓜蒂,甚至落叶,无论哪种材质,于他而言都是信手拈来,或质朴厚重,或清新淡雅,或妙想巧思,或天真烂漫。既不失传统,又紧跟时代,既是性情的写照,又是品格的印鉴,可谓方寸之上,天地尽现。

说起他首创的封泥印,老人的脸上流露出满满的爱意和些许的自豪。老人介绍到,传统的封泥,是印章早期实用过程中抑压后的印蜕。是以反文的印模(母)钤于特制的胶泥之上显现正文,而他的封泥印,则是将印模(母)刻成正文,再钤抑在红胶泥上,制成反文的封泥样式,待晾干后,即成为封泥印,蘸印泥直接钤在纸上,呈现印章钤出后的效果。

封泥印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随意,每一方印都是独一无二,或古朴,或苍茫。张灯先生独创的封泥印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篆刻界的“天花板”西泠印社为其出版了《兰亭序封泥印谱》,已故当代大家张颔先生为其作品封面题字,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亦是张灯老友的李庶民,欣然为其作品做序。这篇名为殊途异趣,篆刻新品的序言中称其作品风格敦厚质朴出于天性,婉导直辅,心领手追,气质廪赋,见于刀下印上。

张灯先生的另一独创是落叶印,即在树叶上治印。2016年,张灯在朋友圈看到同学发的一组摄影作品,将影像附在树叶上,黑白分明,耳目一新。同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照片能印到树叶上,那在树叶能不能刻印?说干就干,于是尝试在各种落叶上“下刀”,一发而不可收拾,至今已刻150多方印,张灯边翻作品,边给记者介绍每一枚印的创作感受,五彩斑斓的作品,神态各异,一片片树叶仿佛化身一只只飞舞的精灵。张灯表示,叶落于地,她的自然生命已经结束,而刻上印便是生命的延续。接下来将会出版《落叶印谱》。

综观张灯先生的篆刻,可谓古法中求创新,粗放中显豪情,错落中见缜密,倚侧中露真趣。

艺无止境。期待张灯先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与后传承。

本报记者 章大军

关键词: